誰是中國真正的“鋰都”
誰是中國真正的“鋰都”
作者:趙越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發布時間:2022-07-28 瀏覽:3008次
中國儲能網訊:
鋰電產業帶來的種種紅利
正在造就一批新能源城市圖片
最近,美國知名企業家馬斯克喊出了“鋰電池就是新的石油”的口號。
事實上,這樣的論斷已經成為不少產業界人士的共識。
在鋰電產業熱潮下,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第一大市場——中國,就有多個城市提出了打造“鋰都”的口號。
目前,提出“鋰都”建設構想的,至少有寧德、宜春、遂寧、宜賓、新余、棗莊等7個城市。
有分析認為,在后工業化的今天,傳統的煤、鐵等能源型城市或衰落、或轉型,而在時代的風口,鋰以及鋰電產業帶來的種種紅利,正在造就一批新能源城市。
為什么都在爭?
馬斯克說,鋰是新一代的石油。這種比喻背后,是鋰及鋰電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作為世界上最輕的金屬,在等體積下,鋰能存儲和搬運更多的能量,是一種絕佳的能量載體。
早在汽車新能源革命之前,鋰電池已經給產業界帶來過巨大變革。20世紀90年代,索尼發明鋰離子可充電電池,一度在消費電子領域引發革命。
但相比消費電子中鋰電池的用量,汽車產業的電動化讓鋰電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全年產量增長高達145.6%。中國品牌新能源乘用車銷售247.6萬輛,同比增長1.7倍,占新能源乘用車銷售總量的74.3%。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分析,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快速增長的原因在于,市場已經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拉動。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付炳鋒預測,2022年新能源汽車將達到500萬輛,同比增長42%。
不僅在中國,作為傳統燃油車“堡壘”的歐洲,近兩年來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也呈現“井噴”式增長。
據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統計,2021年歐洲的電動車銷量為122萬輛,同比增長63.4%。
其中大約17.57萬輛的生產地是中國。中國在歐洲電動汽車銷量榜上排名第二,僅次于老牌工業強國德國。
換言之,新能源汽車給了國產汽車出海巨大的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車整車產業鏈中,約35%的成本來自電池。在動力電池的成本當中,正極材料的占比超過40%,鋰正是正極材料的核心原料。
在新能源汽車巨大的使用量下,鋰電也被稱為這個時代的“白色石油”。
Wind數據顯示,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已經從2020年末約5萬元/噸,上漲至如今的47萬-48萬元/噸,今年3月還一度突破50萬元/噸,短短一年上漲近十倍。
在誘人的前景下,各地都想趕上產業的風口,爭相加入“鋰都”爭奪戰,但并非每一個城市都“撐得起”整車產業。
鋰電行業資深研究者、真鋰研究創始人墨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一般頭部新能源整車制造企業的總部,出于多方面考量,更青睞落戶一線城市或超大城市,即便像合肥押注蔚來,當年也承擔了較大風險。
事實上,在過去幾年新能源浪潮中,全國一度涌現出上百家“造車新勢力”。這其中不乏大量“PPT造車”的公司,甚至部分地方政府投入數億元,只換來有些公司造了一個“汽車殼”。
“每個地方的稟賦不同,像上海引進特斯拉、深圳深耕比亞迪、合肥押注蔚來,這些成績固然矚目,但是并不適合每一個城市。相比整車產業,入局鋰電產業鏈,無疑是更劃算的選擇?!蹦抡f。
鋰資源城市的崛起
在“鋰都”爭奪戰中,手握鋰資源的城市表現得最為積極。
鋰礦可分為硬巖型和鹵水型兩大類。在中國,四川、江西都是鋰礦資源富集的省份。
公開數據顯示,打出“亞洲鋰都”口號的江西宜春,現已探明可利用氧化鋰儲量258萬噸,占全國鋰資源的23.8%;探明的可開采氧化鋰儲量為110萬噸,占全國的31%,世界的12%。全世界最大的鋰云母礦就位于宜春,資源量折合碳酸鋰當量636萬噸。
在豐沛資源加持下,宜春很早就開始了“鋰”的生意。早在2009年,宜春就出臺《關于加快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決定》,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瞄準鋰電賽道。
手握鋰資源的,還有四川。四川已探明的鋰礦資源占世界鋰礦資源的6.1%、全國的57%,居全國之首。
具體而言,分布在四川的鋰輝石礦,主要集中在甘孜州的甲基卡和阿壩州的可爾因兩大礦田。
由于甘孜州和阿壩州自身條件有限,與兩地相距不遠的遂寧,近水樓臺先得月,也較早開始了鋰礦的生意。
據悉,遂寧與甘孜州、阿壩州建立了鋰資源戰略合作關系,在上游鋰材料領域擁有話語權,而起家于遂寧的天齊鋰業,目前已成為國內從礦石提取鋰資源的頭部生產商。
據《遂寧市“十四五”鋰電產業發展規劃》,到2025年,全市每年基礎鋰鹽產能達到20萬噸以上,全市鋰電產業營業收入力爭超過1000億元。
此外,多個四川城市近期也紛紛引進鋰電產業,包括綿陽、德陽、樂山、宜賓、瀘州、南充、達州。
不過,盡管中國是全球第四大鋰資源國,但其中鹵水型鋰資源占總儲量的85%,總量雖大,但品質低、開采難。
相比而言,國內鋰礦石儲量和品位都遠不如澳大利亞。后者優質礦山品位可達2%,而四川不超過1.5%,宜春只有0.3%-0.6%。越低的礦石品位意味著越高的開采成本。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研究所預測,到2025年,國內碳酸鋰需求量約43.38萬噸,本土供應約為18萬噸,對外依存度將高達58.5%。
以四川為例,天宜鋰業總經理嚴顯偉向媒體表示:“潛力很大,但基本沒有太多開采的希望,鋰礦所在地多為山區,開采不易?!?/p>
宜春情況同樣不樂觀。嚴顯偉稱,宜春鋰礦資源開采量其實非常小,在宜春的鋰電企業,所用鋰礦仍主要來自國外。
有分析指出,如果單純依靠本土資源,中國的鋰資源型城市要想成為“鋰都”難度不小。
產業鏈是關鍵
與明確提出建設“鋰都”的城市不同的是,在鋰電產業鏈上,出現了一個“隱形冠軍”城市——江蘇常州。
最近,第三方研究公司啟信寶發布《2022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區域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常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游企業數量達到3440家,居全國第一位。尤其在動力電池板塊,已經聚集起近50家規上企業,動力電池已建成產能達85.5億瓦時(GWh),居全國首位。
在這場激烈爭奪戰中,沒有任何鋰資源稟賦的常州,為何能脫穎而出?在不少行業人士看來,長三角較強的產業鏈融合能力和交通區位優勢,是其中的關鍵。
資深產業分析師、協縱策略管理集團聯合創始人黃立沖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產業優勢和產業傳統,“長三角地區本來就是國內汽車零部件優勢產業集群區,所以在轉型過程中,常州會自然而然選擇新能源電池產業鏈”。
目前,穩居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榜首的寧德時代,在常州的分公司江蘇時代,是其產能最大的分公司。僅在常州溧陽,動力電池產業就集聚了50多家國內行業細分領域的知名企業,產品涵蓋正負極材料、電池隔膜、結構件等電池關鍵環節。
而下游生產商,理想汽車、北汽新能源、比亞迪、牛創新能源等整車企業,也紛紛在常州布局生產基地。
依靠產業鏈崛起的城市中,更典型的是福建寧德。
2015年寧德的GDP僅1590.8億元,到了2021年,寧德的GDP達到3151.1億元,6年實現了翻倍。
眾所周知,動力電池行業龍頭寧德時代的總部位于寧德。寧德這座城市的經濟,也隨著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鋰電產業集群,一同“起飛”。
在鋰電產業鏈上,占據區位比較優勢的還有宜賓。雖然不足以媲美地處長三角的產業鏈融合優勢,但宜賓也有著自己的特點。
宜賓市2015年的GDP僅為1525億元,2021年GDP達到3148.08億元,6年時間,宜賓做到了GDP翻倍。這與宜賓引進寧德時代進而形成鋰電產業鏈,密不可分。
對于為什么選擇在宜賓大規模投資,寧德時代方面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宜賓擁有良好交通基礎,項目竣工之后,在3小時內動力電池就可以出現在成都或者重慶的整車廠生產線上。
另外,宜賓擁有充沛的水資源,可實現生產制造的減排要求,實現動力電池生命周期的碳中和。
然而,不論是常州還是宜賓,除比較優勢之外,當地政府全力招商引資,為鋰電產業提供的各種優惠措施,也是產業“起飛”的關鍵因素之一。
“現在鋰電產業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資本驅動,比如很多時候產能的擴充,完全靠企業的資金,或者靠企業到市場去募資,有時候還未必能夠完全覆蓋,這個時候,當地政府的投入就顯得非常重要?!蹦赂嬖V中國新聞周刊。
在產業鏈風潮下,最初主打鋰資源的城市,也在不斷擴展產業鏈。
以宜春為例,正在努力引進龍頭企業,打造產業鏈聚集優勢。比如,2021年5月,國軒高科總投資115億元的鋰電產業項目,在宜春開工建設;10月,寧德時代宣布,在宜春投資135億的鋰電項目生產基地奠基。
“‘鋰都’爭奪戰,最終比拼的還是產業鏈能力?!蹦抡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