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ffbe7"><big id="ffbe7"><video id="ffbe7"></video></big></progress>
  • <th id="ffbe7"><pre id="ffbe7"><sup id="ffbe7"></sup></pre></th>
    <rp id="ffbe7"></rp>
      <sub id="ffbe7"><address id="ffbe7"><th id="ffbe7"></th></address></sub>

    1. <rp id="ffbe7"></rp>

      <th id="ffbe7"></th>
      沈陽蓄電池研究所主辦

      業務范圍:蓄電池檢測、標準制定、《蓄電池》雜志、信息化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熱點資訊

      鋰價松動,行業喘息

      作者: 王雅潔 來源:經濟觀察報

      去年11月還在國際市場上瘋狂搶礦的鋰礦企業主突然放緩腳步,因為其中一些人已經察覺到堆得高高的鋰價,出現松動了。

      作為動力電池的重要原材料,從2021年開始,鋰價格在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推動下,一度進入史詩級別的上漲,一年內上漲超過10倍。

      但是,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鋰價出現松動,在2023年這一趨勢更加明顯,2023年碳酸鋰價格已經累計下滑超過10%,距離2022年高點,下降幅度則超過20%。

      鋰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上游資源,“鋰礦—碳酸鋰—正極材料—動力電池—新能源”構成了圍繞鋰原料的整個鏈條,而碳酸鋰的價格,則是產業鏈條上最具代表性的風向標,在動力電池中,碳酸鋰的成本占比達到50%左右。

      在過去持續一年時間中,高企的鋰價將整個產業鏈的利潤空間繃到極致,一些下游的新能源車企甚至難以從去年銷量的大幅中獲得利潤,不得已挺進上游,嘗試控制鋰礦資源,以降低成本。

      如今,鋰價松動,整個產業鏈的利潤格局也在出現變化。

      一家國內生產碳酸鋰企業的董事長表示,自己的企業利潤已經出現了下降,從去年的70%-80%的利潤率,下降到了最新的60%左右。

      而這家企業的客戶,一家新能源電池及正極材料生產企業,則由于碳酸鋰價格的降低,實現了10%左右的成本降幅,但這家企業并沒有給下游進一步降價。

      與鋰電池、鋰礦相關的頭部公司在資本市場上也出現一定波動。2月份以來,寧德時代累跌近9%;至2月17日,天齊鋰業7日內股價下跌8.72%;中礦資源(002738)5日內股價下跌4.72%。

      新能源汽車是整個鋰鏈條的產業最終買單人,一家汽車企業的新能源業務負責人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目前無論是從采購電池的價格,還是銷售終端的價格,都還沒有出現劇烈的變化。從周期上看,要等一季度的完整數據出來,才好做出更長期乃至全年形勢的預判。

      在一家大型汽車集團人士看來,碳酸鋰價格的降低固然能夠降低整個產業成本,為下游新能源汽車帶來利好;但在其看來,這一輪降價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受到1月國內新能源銷售下滑所帶來的需求下降所致。

      在該人士看來,如果一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觸底反彈,仍保持高速增長,那短期碳酸鋰價格也有較大概率“掉頭向上”。在中長期上,該人士預計碳酸鋰價格將回落到30萬元/噸左右。

      博弈

      面對碳酸鋰價格的下行,產業鏈條上的中國企業主們,有著異常敏銳的市場嗅覺。

      早在2023年1月的時候,上述身處國外的鋰礦開采企業主就曾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暴利不會持續太久,下行是遲早的事情。

      上述新能源電池及正極材料生產企業副總經理舉例表示,2022年11月初時,原材料鋰礦就已占到整個電池生產接近40%的成本,非常不合理,加上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在2022年底畫上句號,“我們認定,碳酸鋰的價格肯定要下跌?!?/p>

      事實證明了他的預判。進入2022年12月,碳酸鋰價格出現持續下跌,在持續三個月的時間中,碳酸鋰價格逐步下降,上海鋼聯2月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電池級碳酸鋰現貨均價繼續下跌0.35萬元/噸至44.55萬元/噸。

      鋰價格的下跌,也牽動了產業鏈上企業的采購等環節。上述新能源電池及正極材料生產企業副總經理在最近的原材料采購中采取小步快跑的手法,小心翼翼地進行操作,因為在他看來,假如一次性囤太多貨,今天剛買完原材料,第二天價格又下跌,或者再上漲,對自己的企業成本付出,都是不利。

      在上述新能源車企人士看來,隨著碳酸鋰價格的下行,其所在的汽車企業作為采購方和主機廠,更強調一種穩定,比如該企業的采購計劃、全年預算,包括終端售價的敲定,這都是一環扣一環的一系列的動作。

      他說:“如果上游價格持續大幅起落的話,對于整車廠,對于我們這樣的企業來說,還是比較被動的,因為終端價格、產品收益等都要調整,還是挺麻煩的,整個流程也比較長。所以我們還是希望通過和上游的電池企業,或者再往上游的礦產資源企業都展開合作探討,實現共贏,共同把資源價格維持在一定的穩定區間內?!?/p>

      在該新能源汽車人士看來,如果3月持續降價,此輪碳酸鋰價格的下降最快會在第二季度表現出來。價格是否會最終蔓延至整車的銷售,今年二季度究竟要不要隨著上游價格來調整終端售價,一是看上游采購價格是否下降,二是看市場的競爭對手有沒有跟隨的表現,同時還要看自身的產品收益是否能接受等綜合因素,才能做出進一步的預判。

      他說:“終端售價影響因素還是蠻多的,不僅僅是上游材料采購來決定的,它只是其中一方面?!?/p>

      沖擊

      碳酸鋰及氫氧化鋰等鋰鹽是動力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關鍵原料,其產業鏈為“鋰礦-鋰鹽-正極材料-動力電池-下游整車廠-終端消費者”。據行業機構測算,每1GWh電池碳酸鋰平均用量約為570噸,可搭載約2萬輛純電動汽車,平均單車碳酸鋰用量約28.5kg。

      從成本上來看,碳酸鋰的成本,在新能源電池中占比50%左右。據上述汽車集團人士測算,當碳酸鋰價格大幅上漲至超過50萬元/噸時,對應單車鋰資源成本接近15000元,極大地影響下游整車的生產制造成本。

      對于現階段價格下行波動的原因,上述身處國外的鋰礦開采企業主將此表述成“主要還是供需決定的市場價格”,更進一步分析碳酸鋰的價格形成演變,上述鋰礦專家表示,從供需來看,2022年,供應端的很多生產方出不了貨,量上不去,后端企業又急需,由此導致價格瘋狂上漲,一路飆升漲到58萬元,期貨價62萬元。

      加上當時的疫情影響,國外鋰礦資源進入國內的審批程序比較繁瑣,澳大利亞和南美的相關礦產都難以進入中國。同時,國內的雨季北移,青海等區域的鹽湖鋰晾曬受阻,提量亦受阻。隨后雨帶后移,四川等地開始限電,進一步制約了四川產能的釋放,由此疊加,全國范圍內的鋰礦供應便呈現出相對緊張的狀態。

      隨著疫情放開,2022年在建的行業內企業開始慢慢釋放產能,國外包括非洲等地的礦石也涌入中國,供應端的貨源逐漸充足,礦石價格隨即下降,與其相關的礦石加工成本也在下降,碳酸鋰的價格亦隨之下降,最終表現出如今的市場價格。

      上述汽車企業新能源業務的負責人還表示,從目前的新能源汽車銷售情況來看,環比其實是下降的。也就是說,需求端其實在下降。

      基于此,市場的供需直接導致了碳酸鋰價格的現階段下行。

      據中汽協統計,2023年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42.5萬輛和40.8萬輛,環比分別下降46.6%和49.9%,同比分別下降6.9%和6.3%。

      上述鋰礦專家認為,碳酸鋰價格的太大波動對市場以及整個行業來說都不太好。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說,還是需要一個穩定的市場。

      他說:“現在整個礦源規模一旦起來,價格將會趨于穩定和合理,等到穩定合理之后,市場上的整個行業也會合理一點。畢竟去年的價格確實偏高,給正極材料、電解液行業和終端企業帶來的風險和壓力都很大,未來這些企業應該能緩口氣?!?/p>

      一家央企新能源院的院長則認為,碳酸鋰價格的下行,將有利于新能源電池項目的推進。他說:“現在新能源項目現在的收益率都是相對比較低,設備價格下降,當然有利于項目發展?!?/p>

      不過,新能源電池項目的上游企業,一家正極材料生產企業卻對記者表示自己“感覺更悲觀”,表面上看來價格下行對他們是有利的,因為降低了成本,但是,他們的產品市場價也會隨之降低,所以是否有利還要另說。

      洗牌

      一家去年從事鋰礦二手倒賣的企業人士,已經因為掉價,貿易商風險增加,利潤率的降低,轉型做了開礦。他說:“因為開礦成本就是那個成本,生存空間大,不怕倒,更何況鋰礦這個整個的市場都不會倒,國內對于新能源汽車的需求也一直在,市場缺口還是很大的?!?/p>

      上述鋰礦專家補充道,去年興起的一批行業內投機為主的金融機構,也會逐漸被淘汰。他分析表示,當整個市場趨于穩定,如果你的產品還沒有穩定下來,市場沒拿到,品牌也沒拿到,肯定是會被洗掉的,畢竟整個窗口期就是這幾年,如果這幾年還在單純追風,玩金融圈錢肯定不行,因為這不代表真正地介入這個行業,過了風口期就會被洗牌。

      該鋰礦專家建議,未來相關企業,首先要保證產品質量和技術更新,同時要控制成本,才能在這個產業鏈條里優先存活下來。

      對此,上述生產碳酸鋰的企業董事長已經有所體會。在他眼中,碳酸鋰價格下行對整個產業鏈是正向的一個作用,可能短期內會帶來一些企業的退出,但是具體到產業鏈條上長期來講,對整個產業鏈將會起到比較好的積極效果。

      為了鞏固其所處的市場和行業地位不被行業淘汰,他透露,2023年,他將繼續加大碳酸鋰項目的投資,比如在江西再分別新上一個2萬噸和一個3萬噸的鋰鹽項目。

      上述鋰礦專家對于未來的利益格局的預判則是,原來所有的利潤都集中在礦端,礦采企業利潤都很高,對比來看,在那么火熱的市場下,一些新能源汽車的利潤報表卻是趨虧的。未來當價格趨于合理時,就會有利益的重新分配,正極材料有的賺,后面的電池企業、新能源汽車企業也會有的賺。

      對于下一步的碳酸鋰價格走勢,上述新能源電池及正極材料生產企業副總經理認為,降到20萬元-30萬元之間比較合理,這能占到新能源電池成本的10%左右,是比較合理的成本占比,原來占到7%、8%,但是現在行業火爆了,想要再降到7%、8%不太可能,估計降到10%-15%左右即可。

      上述生產碳酸鋰的企業董事長則預判,從鋰礦的開采、碳酸鋰的生產,以及相關合理的利潤分析來看,未來維持在12萬元-20萬元之間是比較合理的。不過他說:“即便是這個價位,其實還是一個高位,今年碳酸鋰,乃至整個鋰鹽市場的走勢,一個還是要看需求,另一個要看資源,第三個要看儲能的量?!?/p>

      據其預測,2023年電網儲能預估會實現比較大的增量,不過,這一塊的技術路線未來到底會怎么選,是否會用磷酸鐵鋰電池用于大規模儲能,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

      與上述正極材料生產企業“感覺更悲觀”不同的是,產業鏈下游的新能源汽車企業負責人表示,價格也不一定一直下跌,過段時間又漲回去了也是有可能的。

      此前,上述新能源汽車企業為了應對碳酸鋰價格上漲的沖擊,向上游進行了布局。最近,該汽車企業與國內一家新能源電池領域的龍頭民企合作,在江西成立了電池公司,準備就電池制造中的電芯制造發力。同時還和國內另一家排名全球前列的鋰離子電池研發制造公司以及央企展開合作。

      他說:“我們看待這件事情是一種平常心,總之對于未來的變數,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p>


      分享到: